台灣學

臺灣學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臺灣學總述

國立成功大學自2018年由考古所率先執行臺灣學計畫以來,歷經四年的研究觀點及成果累積,從起始的「熱蘭遮城400年考古」及2019年人社中心的「成為臺灣人(Becoming Taiwanese)」,到2020底增添強化海洋史觀點的文學院提出「Formosa 偎海e所在」等,從史前到歷史時代的發展,依此三大軸心議題,逐步開展並建構成大臺灣學研究的架構體系,含研究觀點與方法。從歷史的縱橫,省思、探析臺灣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因在地與世界於必然和偶然之間的碰觸,所產生的衝撞和交流,對於不同政權的交替、多元族群的衝突.遷徙與融合的跌宕,衍生出盤根錯節而多層重疊的族群關係、多元文化的色彩與國家認同上諸多紛擾且歧異的內在發展面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詭譎多變的歷史洪流裡,「成為臺灣人」的這個概念如何漸至形成?亦即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如何建構我是「臺灣人」的這個概念,成為勾勒本研究所屬各子計劃之間跨校、跨域、跨國交流對話的共通命題。換句話,從史前台灣的形成脈絡,延續到當代台灣社會議題,均是建構本校台灣學研究能量與獨特性的核心焦點。


基此前提,本研究則透過成大與台南、台灣,乃至與世界關係的發展元素,進行各個課題的探討。如上圖所示:從偎海e所在的安平(大員)題材開始,連結成大,到台南、至臺灣,再進入東亞與世界的體系。由此形成彼此相互環扣的層層歷史包覆關係,這也是本臺灣學研究的一大特色:既在地又國際。而研究中採入成大校史,作為臺灣學研究之重要系列課題之一環,更凸顯本計畫別開生面的拓展。同時對於臺灣多元族群中,在地西拉雅原住民之發展軌跡的窮究、原住民語的復育,及相關人才的培育等,是建立未來臺灣學研究,進一步與國際連結的重要介面。

而本研究的視野與方法,因專業之間跨域的結合,除採取文獻蒐羅、分析歸納的傳統基礎方式外,兼之以口述、田野調查、史蹟勘考、考古挖掘、建築空間及社會實踐等多元學科輔助方法,以構築立體多焦的問題審視觀點。再藉由展覽、戲劇演繹、影視記錄、論文發表等多元曲徑,梳理臺灣歷史脈流與重現文化足跡。進而借助AR、VR等科技轉譯為可視性高,又可於其虛擬的歷史情境中踏溯過往、理解問題。藉此,讓新舊世代依循更多元的詮釋方式,憑藉近身所在又可以理解的角度觀看臺灣,及其與世界的互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