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員

臺灣學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成為臺灣人

人社中心臺灣學計畫聚焦現當代臺灣公民議題,期望能重新理解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同時檢視看似尊重多元的台灣社會,深入探討源自族群、階級、性別、政策、社會 支持體系等多方面的困境與矛盾。作為研究中心我們致力於建立跨系所、跨校、跨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同時,我們也努力與相關議題所涉的社會團體進行連結,架構出貼近於台灣境況的研究主題,透過公眾對話、社會協作,努力跳脫論述面的侷限,延伸出不同的社會實踐可能。

我們從「台灣人如何成為台灣人?」(Becoming Taiwanese)的提問出發,近年來致力於六大議題的經營,我們嘗試透過結合研究、實踐、策展、社會對話的學術方法,回應台灣學的核心關懷——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臺灣?(Becoming better Taiwan)
 

遷徙、跨界與多元故鄉:在全球脈絡下,重新思索人類的移動,分析離與返的政治社會經濟因素,論述再故鄉化或多元故鄉的認同過程,理解共同體的矛盾、認同與記憶政治,探討未來社會的可行方案。(身份認同——原住民、外省人、客家人、新移民、原住民、離島人、海外台灣人)

沒有歷史的人:聚焦主體的生命經驗、行動與思想,發展基於實踐公平正義價值的歷史研究行動,關注音戰後政治社會情勢變化、學術習慣而被放棄的議題或人,期能回應社會的公義需求,進而開展人文社會研究的另一種實踐途徑。(紅葉少棒、白色恐怖、樂生、流亡藏人)
​​​​​​​
成為現代公民之路:從世界的近代變動及國民國家的生成演變,探討成為現代公民的歷程與問題,理解這段既是受迫也是行動的歷史,再思殖民現代性、現代國家管理機制、人們的身體經驗,及無數群體或個人追求公平社會、思索共生可能的實踐。(轉型正義、無家者、人權、醫療人權、地緣政治)
​​​​​​​
蛻變的聲音:藉由聲音的非物質性與物質性、聲響和傳播性質,通過聲音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啟動另一種理解文化社會的方法,探索文化眾生與主體能動的多樣可能,聽見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裡,看似(被)消失卻在文化深層裡持續擴散或潛積的聲音。(台語歌曲、台語文)
​​​​​​​
多重面向的視界:「多重面向」是指打破固有的單一性,並具各種不同的重要特徵或要素;「視界」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範圍,觀看的感知與想像,始終是理解這個世界的首要方式。藉由「觀看」探討臺灣多元文化的根源,及所面臨的困境,從而產生公眾對話與協作,期能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社會對話的包容性,回應社會公義、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府看府城——交通運輸、經濟產業、地緣政治、影戲文化、飲食生活、語文教育、在地音樂、城市景觀、醫療人權、廟宇信仰)
​​​​​​​
​​​​​​​根著與再生:「根著」指的是臺灣人與土地緊密相連,深深扎根於斯的狀態;而「再生」則意味著透過在地的滋養,破土而生,這兩者之意鉤沉出臺灣人如何深耕在地,並且面向社會上的挑戰,展望未來。質言之,藉由「回顧」臺灣多元文化根源,「驅動」發掘當前問題、產生對話與協作,「前瞻」永續發展新途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