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聚場共想論壇——表演、地景、後人類中心與生態
【關於本次聚會】
此次論壇「表演、地景、後人類中心與生態」聚會緣起於當代表演/劇場的生態轉向及其與地景的連結。無論是表演與地景的融匯、人類世的觀點與非人類中心的方法論對藝術領域的影響,乃至於創作主題串聯倡議行動回應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等生態環境議題,皆可見到當代表演藝術創作面向的敘事主題、形式運用與社會實踐有各種不同的風貌,展現看待環境的多元新視角,引領觀眾體感經驗不同的地景場域、促成更多不同樣貌的創作途徑與參與形式。
縱使在面對生態危機及人類世議題時,劇場永續的倡議行動在臺灣已被提出,但仍多著墨於機構運作與製作過程,也使得針對表演藝術創作面向的討論仍然有限。因此這次的論壇聚會匯集相關議題的探索者們,聚焦表演藝術在創作面向回應生態危機與/或連結環境地景的可能性,交流國內外表演案例的觀察、解析與提問,並廣邀關切當代表演藝術發展的朋友們,透過「長桌」(The Long Table)沙龍對談形式,開啟現場對話與交流,期能激發更多討論與思辯。
時間|2024年3月16日(周六) 13:00-17:00
地點|臺南許石音樂圖書館黑盒子劇場(臺南市北區公園北路3號)
Ⅰ議題分享與對談
議題分享與對談將圍繞生態與地景等議題,以及人類世的觀點與非人類中心的方法論,分享與解析相關的表演藝術實踐,期能做為整個論壇對話討論的起點。
龔卓軍將分析「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中的表演藝術實踐與介入、
藍貝芝將以兩廳院「寫給滅絕時代」(2022)以及演摩莎「海島計畫」(2023-)兩個跨國共製作品討論在地轉化和永續製作的嘗試。
厲復平將分享並反思其於2023年夏天在丹麥考察與生態地景相連結的表演。
Ⅱ長桌(The Long Table)沙龍
此場長桌沙龍將以「借景」及「野台」做為起跳的關鍵字,試圖思索臺灣在地劇場的挑戰以及持續演出的目的是什麼?在生態研究及風土潮流中,又如何維持或重塑本地戲劇和表演的自然天性?
因此,使用「借景」及「野台」作為關鍵字,不僅意味著借外之景來對照本地表演,亦是此刻劇場藝術與萬物生態、地理科學、或風土民俗的互相映照,更是試圖引領一個新的創作態度:風景是「借」來的、而表演舞台是「野」的,自然萬物和創作者互為主體和客體,在不斷轉換的關係中,或許某種新穎又古老的劇場表演將出現在近未來。
沙龍主題可能涉及但不限於下列議題:表演與生態(Performance and Ecology)、表演與地景(Performance and Landscape)、原住民表演藝術與地景(The Indigenous Performing Arts and Landscape )、社區劇場與生態景觀(Community Theatre and Eco-scenography)、巡迴重製演出(Rural Touring Performances)、永續的藝術實踐(Sustainable Art Practices)、人類世(Anthropocene)、後人類中心主義(Post-anthropocentrism)、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re)、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鄉村藝術節(Rural Arts Festival)、地景藝術節(Land Arts Festival)等等。
此場「長桌」沙龍由秦嘉嫄與厲復平輪流主持,特邀在相異脈絡進行創作的劉尉楷及傅裕惠擔任長桌嘉賓,再加入現場觀眾一同參與。「長桌」沙龍鼓勵所有現場觀眾入座並發言。
「表演、地景、後人類中心與生態」聚會
聚會策畫與執行:厲復平、秦嘉嫄
策畫與參與者:
林偉瑜|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
厲復平|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秦嘉嫄|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藍貝芝|劇場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
傅裕惠|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
劉尉楷|山東野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