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策米街明治町
【活動主旨】
街屋和街景可以展現地方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色。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殊的建築元素,例如臺灣的傳統閩南式街屋、荷蘭式建築、日治時期的洋樓等。這些建築風格和特色可以在街景中得以體現,呈現地方的獨特性和歷史文化。臺南的街屋和街景是城市的靈魂所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府城看府城「城市景觀」面向,我們將邀請致力於推廣臺南街道與建築文化的NaNa通文化社團創辦人—王茗禾、家永實。實地走訪米街。此次我們將漫步在大街小巷,感受這些街區、街屋背後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魅力。您將了解到臺南街屋的演變和保存工作,並體驗到這些街區、街屋所散發的獨特韻味和人文氛圍。
米街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北起開基天后宮、南至大天后宮,歷史可追溯至清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當時已出現於《續修臺灣縣志》的城池圖中。此街因米為主要貨物而得名,米多由小北門運輸進城,形成繁忙的米市。米街周邊的碾米工人需補充體力,於是附近形成了眾多小吃攤販,為市區帶來熱鬧氛圍。且此地因隨處可見擺設石臼等碾米的器具,周圍也留下如「粗糠崎」、「石舂臼」等許多相關舊地名。
民國60年代(西元1970年代),攤商更由石舂臼、赤崁樓旁,一路延伸到中山路,發展成當時臺南市規模最大知名的民族路夜市,夜間繁華燈火通明。然而,因交通和環境衛生問題,多數攤販被遷至小北夜市,而米街逐漸式微。米街旁的廣安宮原位於明寧靖王府鼓樓,但因市區改正而被拆除,宮廟遷移至共善堂合祀。除了商業集散地外,米街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如進士施瓊芳和他的兒子施士洁,他們為開臺唯一一對父子進士,米街因而增添了「進士街」的美譽,並在臺灣學風上留下深刻的影響。如今的米街雖少了過往榮景,然而,巷內現存的許多老屋,如:赤崁璽樓、來了、廣陞樓,都為這個區域留下深刻的歷史足跡。
【活動資訊】
主題︱散策米街明治町
時間︱112年12月2日(六)14:00~17:00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主講人︱王茗禾、家永實
報名連結︱
【主講者簡介】
王茗禾,文史工作者,現任米街人文協會理事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畢業,是土生土長的臺南人,退伍後開始從攝影的角度觀察與紀錄臺南街道建築。並與家永時共同成立NaNa通文化社團,致力於推廣臺南街道與建築文化。與家永實合著有《台南街屋:73處老屋之美,體現台灣百年常民生活美學印記》、《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
家永實,文史工作者。NaNa通文化社團發起人,臺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研究專長為文化創意設計,從事街區歷史、環境及建築賞析的講師。著有《探尋島國印記:綿羊到福爾摩沙一號的旅行》,並與王茗禾合著有《台南街屋:73處老屋之美,體現台灣百年常民生活美學印記》、《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
【延伸閱讀】
臺南街屋:73歲老屋之美,體現臺灣百年常民生活美學印記|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臺南現代化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
NaNa通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