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荷治時期的鹿與原住民
【活動主旨】
臺灣因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地理屬性,在數百年的歷史中,經歷各種產業轉向,一直保有十分興盛的經濟活動。從早期的農作物與動物製品,到工業時期的加工出口,再到如今的科技產品輸出,在在顯示臺灣不僅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產,更具備優良的技術與通商條件。因而從古至今,臺灣在國際貿易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可能在16世紀晚期就有鹿產出口,鹿皮輸往日本,鹿脯則運往福建。鹿產貿易提升原住民的所得,但利益衝突也隨之而來。荷蘭人於1630年代中期在臺灣建立殖民統治政權後,引進漢人來臺灣捕鹿, 造成鹿產資源耗竭。不過, 荷蘭人很快就改採資源保育政策。由現存的記錄看來, 一直到荷治末期, 資源保育政策相當成功。 本主題從經濟發展的視角,觀察並梳理臺灣數百年來的產業發展與變遷,從鹿皮貿易史到半導體大國,看見臺灣的經濟活力與多重可能性。
【活動資訊】
主題︱臺灣荷治時期的鹿與原住民
時間︱112年9月20日(三)10:10~12:1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三樓北棟大演講廳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主講者︱吳聰敏(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榮譽教授)
【主講者簡介】
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曾任中央銀行理事,著有《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總體經濟學》、《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與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合著)、《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與陳虹宇、李怡庭、陳旭昇合著),並與吳聰慧共同開發cwTeX排版系統。